top of page
About
文/葉冠洵、蔡于茵、王鈺茹
分類好然後呢?

環保署統計資料顯示,民國107年台灣資源回收率達53.28%,甚至被美國華爾街日報冠上「垃圾處理的天才」之名,但這些垃圾被分類完後到底去了哪裡?地球真的有辦法負擔我們製造出來的垃圾嗎?














 












台灣的回收是世界頂尖,但卻很少人知道這些回收進到處理廠後會面臨什麼狀況,塑膠回收業者楊小姐透露,國內現有業者根本無法負擔這些塑膠廢料,「畢竟我們要賺錢做生意,只能收有價的」,楊小姐表示,能回收的塑膠他們就儘量回收,而政府也不收的塑膠類垃圾,只能交由民間業者處理,「真的要講的話,很大一部份都當成垃圾燒掉了。」

 

「資源回收物一定要分類才有價值」,楊小姐以自家回收廠為例,表示他們只收四種塑膠,但光這四種又能再細分成十幾種,而台灣都是靠人力在處理這些回收物,業者除了要負擔員工薪資、水電費及地租,還需面臨許多政府法令的問題,光是土地取得就相當困難。


























「我們(回收廠)要在工業區做,但政府不給我們進工業區,就只能找外圍私人土地」,楊小姐說,資收業者有向環保局反映過,環保局表示他們只負責執法,想修法的話要去找立法委員陳情,「我們(資收業者)會覺得政府在這塊是沒有作為的,只能自力更生,政府只會訂一套很不適合我們的法令來規範我們。」


 

IMG_0028.jpg
▲台灣資源回收率相當高,背後處理流程龐大。(攝影/葉冠洵)
IMG_0027.jpg
▲台灣資源回收背後需要大量人力進行分類,耗時耗力。(攝影/葉冠洵)
圈1-標題.png
圈-塑膠.png
圈-玻璃.png
圈-金屬.png
圈-紙.png
圈-一次性廢棄物.png
圈-與食品相關.png
圈-與飲料相關.png
▲台灣每年的淨灘活動,都可在海愈邊發現隨處可見的塑膠廢棄物。(攝影/王鈺茹)
混塑回收效益低 衝擊再生廠商
▲連太紙業管理部經理連大鈞位我們解說回收再製流程。(攝影/王鈺茹)
▲塑膠回收物經過分類製成塑膠顆粒,成為再生品原料。(攝影/王鈺茹)
策略性規劃  政策與教育並行
行政院環保署廢管處科技正鄧丕信 說明限塑政策正按照規劃擴大執行。(攝影/葉冠洵)
生物可分解塑膠  PLA真的環保嗎
▲PLA有回收標章卻無法回收,被分在第七類「其他類塑膠」。(攝影/葉冠洵)
環保署資源回收基金管理會連組長表示,台灣沒有合適的堆肥廠處理PLA。(攝影/葉冠洵)

VR新聞

​VR360新聞

VR360新聞

VR360新聞

文/葉冠洵、蔡于茵、王鈺茹
分類好然後呢?

環保署統計資料顯示,民國107年台灣資源回收率達53.28%,甚至被美國華爾街日報冠上「垃圾處理的天才」之名,但這些垃圾被分類完後到底去了哪裡?地球真的有辦法負擔我們製造出來的垃圾嗎?














 















台灣的回收是世界頂尖,但卻很少人知道這些回收進到處理廠後會面臨什麼狀況,塑膠回收業者楊小姐透露,國內現有業者根本無法負擔這些塑膠廢料,「畢竟我們要賺錢做生意,只能收有價的」,楊小姐表示,能回收的塑膠他們就儘量回收,而政府也不收的塑膠類垃圾,只能交由民間業者處理,「真的要講的話,很大一部份都當成垃圾燒掉了。」

 

「資源回收物一定要分類才有價值」,楊小姐以自家回收廠為例,表示他們只收四種塑膠,但光這四種又能再細分成十幾種,而台灣都是靠人力在處理這些回收物,業者除了要負擔員工薪資、水電費及地租,還需面臨許多政府法令的問題,光是土地取得就相當困難。






























「我們(回收廠)要在工業區做,但政府不給我們進工業區,就只能找外圍私人土地」,楊小姐說,資收業者有向環保局反映過,環保局表示他們只負責執法,想修法的話要去找立法委員陳情,「我們(資收業者)會覺得政府在這塊是沒有作為的,只能自力更生,政府只會訂一套很不適合我們的法令來規範我們。」


 

IMG_0028.jpg
▲婆婆正在分類堆積如山的塑膠回收物。                                                                     (攝影/葉冠洵)
IMG_0027.jpg
▲台灣資源回收背後需要大量人力進行分類,耗時耗力。                                                           (攝影/葉冠洵)
圈1-標題.png
圈-塑膠.png
圈-玻璃.png
圈-金屬.png
圈-紙.png
圈-一次性廢棄物.png
圈-與食品相關.png
圈-與飲料相關.png
image1324.jpg
▲台灣每年的淨灘活動,都可在海邊發現隨處可見的塑膠廢棄物。                                     (攝影/王鈺茹)
混塑回收效益低 衝擊再生廠商

市面上塑膠產品琳琅滿目,但目前環保署有公告應回收的塑膠製品只有塑膠容器,由於塑膠容器生產來源比較單純,經過分解處理後相對乾淨,可以取得純度高、品質好的再生塑料,其中又以寶特瓶為首的瓶罐類回收狀況較佳,因為材質單一、數量龐大,受再生廠商青睞。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塑膠製品來源日趨複雜化,製造商往往為了提高產品性能,將多種不同的塑膠原料混合使用,形成所謂的「混塑」。回收廠單靠人工分類難以辨別,若欲將混塑分離不僅需要極大的成本,更大幅降低再生塑料品質,無法生產出具有高經濟效益的再生商品,對再生廠商形成巨大的衝擊。







 


 
























「政府應規範上游的製造廠統一商品材質」連泰紙業管理部經理連大鈞表示,材質統一才能提高處理廠回收意願,除此之外,塑膠回收物過負荷,大城市中卻沒有空間可以建造能夠妥善分類塑膠回收物的地方,相關產業與政府單位應將資訊透明化,對民眾加以教育、宣導,以免熱心回收做白工。


 




 

DSC08794.jpg
IMG_0101.jpg
▲塑膠回收物經過分類製成塑膠顆粒,成為再生品原料。                                                 (攝影/王鈺茹)
▲連泰紙業管理部經理連大鈞為我們解說回收再製流程。                                                    (攝影/王鈺茹)
策略性規劃  政策與教育並行

環保署於去(107)年起實施限塑政策,規定商家不得提供免費塑膠袋,更將在今年7月擴大推行,要求商家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給內用客人,「如果我說要外帶,卻坐在店內呢?」社團法人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專案經理劉欣維認為這項政策只做了一半,有很大的漏洞,希望政府能有更多的監督。


 

「如果浴室的水滿出來了,你會選擇把水撈出去,還是關掉水龍頭?」劉欣維認為這就如同我們的垃圾問題,限塑政策或是回收再生都只是後端的解決方法,治標不治本,希望政府能夠制定垃圾減量政策,採行策略性的規劃,例如規定幾年內不再使用某些一次性產品,並推行替代性產品,將能夠徹底回收的物品再製成可用產品,如此才能達到重複利用循環,垃圾才會開始減少。


 

行政院環保署廢管處科技正鄧丕信表示,政府提出的減塑計劃,分為短、中、長期三個階段目標,逐步減少塑膠袋及拋性塑膠產品的使用量,盼在民國114年能將管制範圍擴大到包括夜市、市場這些攤販,並在119年達到完全限制使用塑膠袋。




























鄧丕信表示,限塑政策自91年推行至今,主要的阻力來自民眾、業者和製造商,「針對不同對象,分階段逐步擴大實施」,希望能透過持續宣導,培養民眾自行準備購物袋的意識和習慣;環保署也協助製造商轉型或是輔導,改採用對環境友善的材質製造商品。


 

有了政府的政策,劉欣維認為更需要落實的是民眾的回收及垃圾減量教育,「民眾教育跟政府政策要並行,這樣才能更徹底搭配政府的政策。」

DSC08670.jpg
行政院環保署廢管處科技正鄧丕信 說明限塑政策正按照規劃擴大執行。                     (攝影/葉冠洵)
生物可分解塑膠  PLA真的環保嗎

劉欣維表示,台灣人已經太習慣過便利的生活了,「用完就丟,很少人會去想這些垃圾去哪裡了、接下來該怎麼面對這些垃圾的問題。」他舉例,玉米澱粉(PLA)是由生質材料製成的,並不是真正的塑膠,一旦混入一般的塑膠回收系統,整批產品就沒辦法再製成商品了,「大家把可回收的東西都放在一起,但回收處理上還是有很多沒辦法分清楚。」




















 





一些連鎖餐飲業如麥當勞、星巴克使用的飲品外帶杯就是PLA材質,「這項產品的本意是好的,但末端的處理很困難,政府應當有更完善的配套措施。」劉欣維解釋,PLA主打生物可分解塑料,實際上必須在一定的溼度及溫度條件下才能分解,平常根本沒有這種環境去處理它,「它(PLA)有回收標章,但不能跟一般塑膠回收一起處理,也不能直接當成垃圾」,政府欲以紙吸管與生質塑膠PLA吸管取代塑膠吸管的使用,卻忽略了回收無門的根本問題,最後仍須以焚燒方式處理,並沒有減輕環境負擔。


環保署資源回收基金管理會連組長表示,台灣目前確實無法處理PLA,「我們沒有一個合適的堆肥場去處理PLA」,政府曾經把PLA再製成BB彈並外銷,認為它就算落在土壤也可以隨著時間被分解,但如果沒有在特定的條件下,PLA衰減的速度是很慢的,「就跟丟一個塑膠在土壤上一樣。」



 

 































政府制定政策前須思考輕重緩急,循序漸進,全面禁用前應先實施人性化與商業利益可以平衡的「使用者付費」,並建立更完整的回收體系,否則政策淪為「跟流行」而失去應有的成效,畫虎不成反類犬。

PLA-1.jpg
▲PLA有回收標章卻無法回收,被分在第七類「其他類塑膠」。                                          (攝影/葉冠洵)
行政院環保署-回收基管會.jpg
環保署資源回收基金管理會連組長表示,台灣沒有合適的堆肥廠處理PLA。                   (攝影/葉冠洵)
塑膠回收去哪了.png
Contact
bottom of page